|
新华社南昌1月11日电近日,全国第二批23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在京公布,新余市“党建+颐养之家”做法在全国数百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江西省在此次遴选过程中唯一入选的案例。新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赖国根表示,下一步,新余市委将强化党建引领,对城乡“党建+颐养之家”工作进行提质扩面,推动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新余市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党建+”为统领,将党建工作融入民生事业,在农村全面推行“党建+颐养之家”,为70岁以上农村留守、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一农村养老新模式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困难,实现了农村党建和民生工作的双丰收,成为“党得民心、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的“三心”幸福工程,也为各地农村养老提供了全新模式。
据赖国根介绍,2016年12月,新余市委明确提出“但凡有需求的行政村建设颐养之家,完善养老服务保障”目标,将颐养之家建设列入2017年重点民生工程,印发《关于在全市农村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实践中形成市县指导、乡镇领导、村级主导的工作推进模式,为颐养之家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新余市借助组织部门统揽党建力量强、调配资源力度大的优势,明确由市县两级组织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颐养之家建设。新余市明确由市委组织部部长担任一线总指挥,每个副部长挂点联系一个县区,每个组工干部具体指导一个乡镇。同时,新余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挂点,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审定颐养之家建设标准、成本管理等规定;县(区)、乡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全力推进。
新余市充分发挥村“两委”主导作用,广泛汲取基层智慧力量,激发村“两委”四两拨千斤的内生动力,这是“颐养之家”模式可推广的制胜之法。一是培育“五强”书记,确保“颐养之家”有人抓。新余市围绕打造强政治、强能力、强管理、强自律、强素质的“五强”村支书队伍,把建设颐养之家作为检验村支书能力和素质的试金石。新余市通过每年举办一次培训班、市委主要领导讲一堂课、与市领导聚一次餐,市委全会邀请部分村支书列席并安排一名代表发言,每年打一套关爱村支书的组合拳等方式,不断提升村支书工作能力,调动村支书工作积极性。实践证明在建设颐养之家过程中,无论是选址布点、场所建设,还是日常管理、制度完善,村支书队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运营颐养之家,严控成本是头等大事。新余市采取“政府补助、村级配套、社会捐助、老人自缴、自我发展”模式,建设经费方面,每个行政村一次性投入10万元,由市、县(区)、乡三级按4:4:2比例分担。运行经费方面,按照每人每月350元标准,老人自交200元,市、县(区)两级财政各补贴50元,乡、村两级自筹50元。目前,新余市共筹集颐养之家建设和运行资金1.1亿余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6900余万元,带动社会捐助4100余万元。同时,新余市尽可能降低建“家”成本,如改建村级闲置场所为颐养之家。据统计,全市颐养之家有38%为集体闲置房屋,13%为党员干部、爱心人士无偿捐赠的房屋,49%为租用闲置民房。生活开支方面,米、面、油等大宗生活品由市级层面定点配送;不少颐养之家建有“小菜园”,身体硬朗的老人可就近种菜,自产自用。管理上鼓励老人自治,大家各有分工,减轻颐养之家管理开支压力。
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市414个行政村建成736个颐养之家,入“家”老人10309名,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有需求老人全覆盖。
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副司长王宾表示,农村养老服务保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举措,需要有长效保障机制。新余市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培养一支素质较强的村支书队伍、充分调配资源、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促进党委、政府、社会、乡村和农民共同推进、广泛参与,初步建成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支持体系,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居家养老“颐养之家”模式。新余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居民居家养老的需要,让农村老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帮助下得到必要的保障,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让老人舒心、子女放心。
赖国根表示,下一步,新余市委将强化党建引领,对城乡“党建+颐养之家”工作进行提质扩面,推动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对农村颐养之家日常运行、管理和服务进行再梳理、再规范、再提升,立足长远,建立机制抓常态长效,将抓好颐养之家建设作为乡村干部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的磨刀石和试金石,与评先评优和考察考核挂钩,推动乡村干部更加用心用情用力把“党建+颐养之家”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做实,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刘芳、崔璐、赵姗姗、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