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康养.保健
专家观点
长寿秘籍
健康调理
偏方秘籍
健康饮食
未病先防
康养知识

上海民政局长谈智慧养老:最新的技术,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2021/6/11 9:21: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第六村康养摘录    点击数:419
分享到: 更多

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729家养老机构、16.1万余张养老床位,初步缓解了“一床难求”的刚性需求。

6月9日,在“2021上海国际养老服务产业高峰论坛”上,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表示,未来,上海的养老服务将面向全体人群,统筹考虑城乡、户籍、年龄、性别等不同的人口结构,找准养老服务中最核心、最为群众所迫切需要的部分。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是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是养老服务的‘刚需’。”朱勤皓说。

谈到智慧养老时,朱勤皓坦言,最新技术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某个‘智慧养老’产品或服务是否有生命力,其关键在于是否能实现功能替代或模式创新。”

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是“重中之重”

“发展定位,决定了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朱勤皓认为,发展定位中要明确几个关键词:全人口、全区域、找准“刚需”。

“全人口”指的是,过去服务对象主要聚焦在部分人群,特别是需要保基本、兜底线的人群,比如困难老人、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未来则要面向全体人群,并统筹考虑不同的人口结构,以及全生命周期等概念。

“全区域”,即通过分门别类,按照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等不同的发展空间,兼顾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并前瞻性思考行政区划与开发区、功能区、新城等关系,特别是要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手段,打破空间和距离的约束,以服务供给为半径,以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推进养老服务发展。

找准“刚需”,即需要找准养老服务中最核心、最为群众所迫切需要的部分。

“我们认为,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就是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就是养老服务的‘刚需’。”朱勤皓说,对失能老年人,要在身体状况等级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长期照料、护理、医疗、健康和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对失智老年人,要在养老服务中加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通过社区普及知识和早期介入,加强预防和非药物干预。

“智慧养老”产品或服务不能为了“智慧”而“智慧”

“最新的技术,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谈到智慧养老时,朱勤皓坦言,要从讲产品、讲硬件,到更加关注科技的应用场景,更加关注老年人的服务体验。要厘清“智慧养老”到底需要哪些技术支撑,如何支撑。养老行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新技术要与适老性问题、与老年人接受度问题进行充分的对接,要特别关注“智慧养老”的操作路径和实现方式等问题。

同时,还要考虑性价比。投入信息化建设,要坚持最优选择,考虑投入产出比,统一规划、集约建设、高效使用,从源头解决信息孤岛、数据分割的问题,推动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此外,智慧养老要坚持以老年人为本,以用户为本。“智慧养老”的发展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和切实需求。

“某个‘智慧养老’产品或服务是否有生命力,其关键在于是否能实现功能替代或模式创新。”朱勤皓坦言,无论什么“智慧养老”产品或服务,都不能为了“智慧”而“智慧”,制造新的“数字化鸿沟”“信息化壁垒”。

已建成16.1万余张养老床位

据朱勤皓介绍,“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定型。“9073”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日益成型,养老服务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健全,统一需求评估体系更加完善,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数据显示,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729家养老机构、16.1万余张养老床位,初步缓解了“一床难求”的刚性需求;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20家,实现街镇全覆盖,并向片区延伸;建成长者照护之家204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758家(月服务1.5万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6223家(日均活动人数24万人),社区助餐点1232家(月均服务人数约12万人)。

在推进认知障碍照护上,探索构建分层分类的老年认知障碍干预和照护体系,全市已建成4845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2020年项目已在全市78个街镇试点。

支付保障上,2016年来,上海已为本市426.62万老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257.05亿元;2018年起上海全面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20年有41.7万老人接受服务,占本市老年人口的8%;积极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为近8万名低保、低收入,以及80岁以上特定困难的老人提供养老支持,每年财政支出约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