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机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整体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长寿是一件值得祝福的事情,但少子化、家庭核心化现象相伴发生,代际间反哺受到严峻挑战。
养老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
养老问题,对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我国,一直以来,家庭或是家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自给自足的存在,担负着养老资源的供给作用,即便是现在也是最重要的供给主体。但现代社会家庭规模变小,传统社会养老依赖的多子女家庭正在被核心家庭取代。相对于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力资源匮乏,这也意味着养老资源的短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陆续步入老龄行列,现实的养老困境正在迫近。一定程度上,家庭孝老思想延缓了养老成为社会问题的进程。但当前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养老问题仅靠家庭内部无力解决,养老由各自的家庭问题转变为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家庭孝老嬗变为社会孝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养老资源供应者的多样化,政府、老年人自身或是家庭成员、其他社会成员等共同提供养老资源日趋现实化,养老方式也日趋多元化。首先,赡养老人在空间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传统意义上的共居式“家庭养老”,也可以选择代际分居式养老或是购买养老服务入住养老设施的机构养老。距离不再成为代际感情交流的障碍,同住也并不意味着子女与父母之间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其次,“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和“养老职能的承担者”两个角色可以分离开来。子女作为养老资源的主要提供者,身体力行对父母进行生活照顾或是病护可以带给老人更多的温暖和归属感,但自身很难平衡工作和亲情、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时间分配和精力投入。而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和服务领域的多元化拓展带动老年服务业的兴起,养老职能有了独立的承担者。养老职能的转移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表现。再次,经济供养、精神慰藉与生活照顾三大养老需求全部由子女来提供的养老格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老年人自我养老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部分城市老年人依靠退休金在经济上基本可以满足生活需求。政府提供支持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日趋完善。如果说“家庭孝老 ” 是家庭内部子女一代奉养父母一代以维系家庭的运转和延续,“社会孝老” 则是年轻一代共同供养上一代以推动社会发展,是“子女奉养”的社会化。养老金制度就是一种社会孝老模式,实现代际间的更替赡养。
社会孝老推动养老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寿命和接受赡养的时间日益延长,需求也日益多元化。“社会孝老”思想和实践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态度,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老年人自助,家庭帮助,老年人群体内部互助,政府扶助,社会援助,“五助”共同担起新时代的养老责任,创新养老模式。
1.养老模式创新依赖于养老观念的创新。摈弃传统养老观念中的消极因素,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养老问题。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老年人观念的转变和自身的努力起到决定性作用。老年人也有发展需求,政府应为老年人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和环境,这将有助于老年人转变个人观念。
2.要充分肯定照护服务的社会价值。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给所在家庭带来精神、经济双重负担。女性经济独立意识和社会参与的增多,对传统的家庭照护方式形成一定冲击。悉心照护并维护老人的生命尊严是孝行的基本范畴,社会化的长期照护显得日益重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3.提早干预,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受慢性疾病的影响很大,需要加强日常预防和健康管理。国际经验显示,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与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其效率比为4:1。认真落实为老年人每年免费查体制度,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大保障力度,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4.分工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需要社会分工,更需要合作。“先家庭,后社会”的养老方式不如多种方式同时进行,群策群力。培育民间组织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激活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推进慈善事业和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
5.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老年人不只是需要赡养的对象,他们也有自我发展需求,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未来的老年人,教育程度较高,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知识和文化需求增大,需要开发多元化的项目,满足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自理能力,形成积极的老年文化和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