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shipping for standard order over $100
IMG-LOGO
Your Cart

传承中医文化,共享健康生活

颐养之家:农村养老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1/6/18 8:06:09   |   来源: 互联网    |   作者:第六村康养摘录   |   浏览量: 415

 

今年回老家,我发现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正在家乡的广大农村地区如火如荼地运营,这种养老模式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颐养之家”。所谓“颐养之家”是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的场所,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用自己做饭,每个月交200元到“颐养之家”就餐。这种新型养老模式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生活中的不少难点,目前在全市农村进行推广,老年人去“颐养之家”就餐的行为已经蔚然成风。那么“颐养之家”到底是怎么样的,又有何创新点呢?下面我结合回乡见闻谈谈我的观察。

▲河下镇浒溪村颐养之家老人就餐。新余日报记者赵春亮 摄

一、颐养之家

我的老家在江西新余的一个城郊村。今年放假回到老家,有一次和奶奶闲聊,奶奶说隔壁村开了一家专门给老年人吃饭的地方,说自己打算明年不自己做饭了,也去那里吃。我一听就很好奇,那究竟是个什么场所。奶奶告诉我那是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专门负责周围几个村老年人的一日三餐,目前有20多个老人在那里吃饭,我们所在的村有3个老人去。我有点好奇,于是专门去了隔壁村,找到了那个所谓的“吃饭的地方”。那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屋,只见二楼挂着标牌,上面写着“xxx村颐养之家”。一楼是两间平房加一间凸出的小房间,两间平房门上贴着标志“颐养之家”,门上还有告示说明“非本颐养之家人员谢绝入内”。右边门上是两张二维码,由于疫情管控需要扫码入内。颐养之家在大年28就关门了,要到明年开年才重新开张,因此我没办法入内观察。据奶奶介绍,颐养之家的房屋是租用村里人家的住房,两间平房是老年人用餐的场所,里面有餐桌、椅凳、橱柜,还配备了空调保证冬暖夏凉。右边的小房间被改造成厨房,雇佣的厨师在里面做饭。据了解,这家“颐养之家”于2018年暑假开伙,负责周围4个自然村老人的伙食,条件是年满73岁,每个月交200元。目前这个“颐养之家”吸引了两个自然村20多位老人前往就餐。

二、开火起灶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这是对颐养之家形象的描述,老年人不用自己做饭却能在颐养之家吃上可口的饭菜。那么老人们好好地为什么不在自家吃饭,一个个都要去颐养之家吃饭呢?对村庄环境和老人心态的了解让我发现了其中的缘由。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越发严重,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在老家随意在村庄里逛一逛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很少见到年轻人。这些老年人分家后一般单独居住,自己负责饮食起居。年纪不大还好,一旦上了年纪,行动不方便,做饭便成了一件麻烦事。老年人普遍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如果做饭多做几个菜,两老口吃饭必然造成浪费。老年人普遍有着节约的观念,一顿没吃完,多做的饭菜往往几顿吃完,饭菜到最后不新鲜了,索然无味;如果少做几个菜又觉得不够滋味。还有不少老人本身行动不方便,自己做饭存在困难。颐养之家就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困难。颐养之家由村委负责筹办,有专项资金资助。按照新余市颐养之家的实施方案,每个行政村获得一次性财政补贴10万元供开支。具体运行中,颐养之家雇佣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有两个:采购员和厨师。以隔壁村的颐养之家为例,采购员由村委干部兼任,主要工作是采购食材、管理账目。厨师来自于附近村庄,由颐养之家结算工资。颐养之家负责所有“会员”的一日三餐。据了解,颐养之家的伙食特点是:早餐牛奶鸡蛋,午餐荤素搭配,口味清淡,营养均衡。颐养之家中的一个老人说,采购员每天都会采购最新鲜的食材,而且每天买的菜都不一样,厨师做的菜也是一餐不同一餐。有的时候吃鱼,隔餐又吃鸡,口味丰富多样,而且很适合老年人,老人们普遍比较满意。出于疫情和卫生考虑,颐养之家就餐实行分餐制,老人们自备餐具,待饭菜准备就绪后,按需分配饭菜盛至各自碗中。据我的观察,分餐制也是颐养之家成功要素之一。因为除了疫情因素外,不少老人本身具有一些基础性疾病,如果不分开就餐,相信没有几个老人愿意冒风险去颐养之家。饭菜可口,就餐卫生,这样看来颐养之家既能满足老人们的需求,又避免了不少麻烦,按理说老人们都十分乐意加入,但是实际中老人们也有不少顾虑。

三、顾虑重重

我所观察的这个颐养之家共吸引了20多位老人加入,按照加入规则,年满73岁的老人才有机会加入,因此该颐养之家内大部分已是耄耋之人。老人们自己的想法对颐养之家的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符合参与条件的老人们是怎么想的呢?我观察老人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支持者、犹豫者和无所谓者。支持者和犹豫者占主流,无所谓者是少数。支持者和犹豫者将颐养之家视为政府尊老的福利性政策表示欢迎。支持的老人将参加颐养之家视为一种方便或者是享受:不用自己做饭就可以吃到不错的饭菜,而且一个月只要200元,虽然有点不舍得但是他们认为老了也该享享福了。观察中,我发现不少老人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参与的。值得注意的是笔者观察的颐养之家负责周围4个村符合条件老人的饮食,按理说符合条件的老人至少有80人(实际可能更多),但是实际参与的只有2个村庄的20多位老人。其他不参与的老人大部分是潜在的支持者,处于犹豫的状态。引起他们犹豫的理由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一部分老人行走不便,因为颐养之家设在隔壁村,本村的老人可以就近前去就餐,其他三个村庄的老人要自己想办法过去。其中两个村庄的老人考虑到前往途中要经过马路,行走不安全,再加上子女不方便接送,他们只好作罢。正是这个原因,该颐养之家除了4个外村人外,其他的都为本村老人。即使是这几个外村人出行也存在不便。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老家村庄的一个案例,老人快90岁了,身体不好,出门需要坐着轮椅或拄着拐杖。她去年也参加了颐养之家,但是由于子女工作忙,没时间接送她去隔壁村吃饭(大约500-600米),他儿子又额外每个月出400元请人接送她前往隔壁村吃饭。除了行动不便,还有一些老人是出于经济考虑,顾虑重重,还有老人则担心颐养之家的饭菜不合胃口,不比在家做饭自在。但是不管怎么说,犹豫的老人心里还是向往颐养之家的,仅仅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处于犹豫和徘徊之中,一旦阻碍因素被解决,他们会毫不犹豫加入。当然,还存在毫不关心者,他们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尚可以自己做饭,也就无动于衷。据我的观察,大部分老人是想要去颐养之家就餐的,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大部分老人或者他们的儿女是舍得拿200元出来的,不合胃口也只是个别人的担心,如何解决最后不足一公里就餐路途才是问题的关键。有些地方发展出了志愿者上门送餐服务,但是那毕竟是极个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亟需进一步的探索。

四、多方合力

颐养之家是一个自下而上、多方合力的产物。颐养之家起源于民间商会组织的老年食堂。2012年新余号召组织成立民营企业家商会。这一年9月,水北商会成立,从泥瓦工成长起来的水北商会党委书记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牵头在伍塘村等地试办老年食堂,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供餐。后面老年食堂的规模扩大到27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6年底,在总结渝水区等地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新余市出台在全市农村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对2013年创办的老年食堂改造提升基础上,着力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该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下好党建先手棋,将颐养之家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市县指导、乡镇领导、村级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颐养之家坚持普惠性养老定位,建设经费以财政投入为主,为每个行政村一次性投入10万元。市、县财政还划拨专项资金,按每位老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三是统一场所标准、设施标准、用餐标准、管理标准、收费标准,实行标准化运营。千方百计降低运行成本,让基层承受得起、老人负担得起。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乡贤则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乡贤在颐养之家的建设中出钱出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公布的资料,新余目前已筹集颐养之家建设和运行资金2亿余元,其中社会捐助4100余万元、财政投入6900余万元、老人自缴6200余万元、村级筹资2900余万元。社会捐助的大头就是乡贤,主要是在外经商的老板,他们热衷于建设家乡。在日常运营中,乡贤也不可或缺。笔者观察的颐养之家,逢年过节就有“老板们”给老人们送来各种物品,常见的有大米、油、牛奶等等,帮助老人改善伙食,还有老板直接送钱过来。这里的老人逢年过节都可以收到礼品,个个都笑开了花。有时候礼品虽少,但是老人们同样很开心,因为正是从这一箱箱牛奶和一袋袋大米中,老人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各方的合力让小小的颐养之家热闹起来,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各方的关心,这是他们谈到颐养之家每每要感激的。

五、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是我国自古以来大同社会的理想,体现着朴素的人伦情感。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催生了加速前进的现代社会,裹挟着一代代年轻人奔向远方。他们的喜怒哀乐、忧愁烦恼成为社会最瞩目的话题,与此同时这在个加速老龄化的社会中,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却很少得到表达和满足。就养老而言,老有所养说起来简单,在我们这个时代却存在诸多现实困难。为了方便讨论,这里只讨论农村养老。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空巢老人。子女照料时间少使得他们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其次上了年纪的老人面临老伴去世独自居住的困境,如果遇上疾病更加困难。老有所养,怎么养是个大问题。我观察到的颐养之家的模式是一个不错的尝试,目前看效果,它解决了部分老人自己做饭不方便的问题。当然,据目前的报道,颐养之家的目标绝不仅限于老有所食,在全市其他地区的试点中,不少地区尝试配套实施建立村诊所(晓康诊所推广工程)、安排文艺文化活动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在观察中我也发现,颐养之家能够推广实施,除了政府强力主导外,还有不少现实因素。首先是乡贤对村庄是抱有情感的,乡贤对家乡的情感在建设颐养之家的过程中被调动起来,为项目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从老人的角度看,生活水平逐渐好起来之后,老年人对养老有着更高的要求,吃好、拥有更便捷的生活的需求得到了表达,在有一定经济条件下,不少老人选择“奢侈一回”。当然,光吃好还不够,颐养之家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它在客观上有凝聚和联系的作用,周围的老人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孤独寂寞的情绪。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颐养之家的养老模式是调动已有的村庄人际关系,而不是重新建立新的陌生环境。当我们看到这种模式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正规的养老机构。尽管功能、养老模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是我们发现颐养之家的养老模式好处在于:老人不脱离已有熟悉的村庄环境和人际关系,被组织起来享受更好的养老环境和资源。对于老人来说一切是这么的熟悉,只是多了更可口的饭菜和更就近的医疗,他还是可以通过熟悉的环境获得温暖和支持。养老院模式虽然正规,但是老人要重新建立起关系,物质上能够满足,但是在精神陪伴上却存在巨大缺陷。

在观察中我也注意到当前的颐养之家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颐养之家的资金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按照政府的规划,颐养之家作为普惠性养老政策,老人每个人只需要支付200元,而颐养之家日常开支远远超过月人均350元,其他的大部分资金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得。一般是政府一次性支付10万元,社会捐助再贡献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颐养之家其实是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的,财政提供的资金远不能支持颐养之家走很远。实际上从全市的报道来说,有不少颐养之家运行没几年就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停止运营。另外一个大问题是,标准化运营不够标准。政府计划进行标准化运行,统一设施、标准等,但是实际观察中笔者发现颐养之家运营中容易受人员、管理等个人因素影响,远没有达到标准化运营的地步。比如有的地方管理不善,财务混乱导致老人抱怨和抗议;有的地方采购员总买不到可口应季的饭菜导致颐养之家吸引力不够,甚至厨师的手艺也会很直接地影响颐养之家的运营效果。如何稳定、持续地运营下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者简介

王波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一年级,仙女湖河下镇人,现在跟着国内三农研究权威专家、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贺雪峰教授做研究。《回乡记》是今年过年期间课题调研,被贺教授推荐。贺雪峰著《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东方出版社2019年版。

关注第六村康养 享健康快乐生活

IMG-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