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服务业现状:46%的床空着,老人却一床难求
这是中国最不可或缺的产业,毕竟在中国,它有两亿多的潜在消费者;但同时,它可能是中国最不赚钱的产业之一。国内真正干这行的,有六成的企业要花10年时间才能回本。
这个不赚钱还赔钱,又很重要的产业就是养老服务业。
但在日本,养老服务业却是另一种景象。
有个数据,可以看出中日在这个产业上的差距有多大,在中国,即便在北京也只有4%的养老服务业企业可以实现盈余,而日本70%的企业在盈利。
差距不仅体现在盈利方面,基础设施与服务差距也很大,比如,在中国32名老人才分得一张床,而在日本却可以实现,1名老年人至少有2—3个护理员看顾。
那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下养老服务行业,为什么它在中国不赚钱,在日本却能盈利。
床位空置VS一床难求,问题出在哪?
中国养老服务业不盈利,可以体现在这两个矛盾上,首先是高用床空置率vs一床难求。
目前商业养老院用床空置率已高达46%。按道理,市场对床位的需求那么旺盛,养老院不愁没人住,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原因在于商业化养老院主要面向高收入人群,每月费用大致在8000元以上;而可供中等收入水平老年人选择的公办养老院价格虽低,却一床难求。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在2019年的收人人群占比数据中,中等收入和低等收入人群,占了全部人口的90%。所以,我们中国需要的是普惠性的养老,即面向中低等收入老人的养老。
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利润有限
中国养老服务业不盈利的第二个矛盾在,居家养老模式盈利点少。
国内的养老模式,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比如北京的“9064”模式,就是90%的老年人在家养老,6%—7%的老年人就近在社区养老,剩下的3%—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这样做,既满足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的需求,也适合不同收入群体做出选择。
不过居家养老虽然灵活,但几种方式各有缺点,一方面居家养老模式的利润也有限。另一方面,居家养老对于失能老人和他的家人、以及养老服务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从企业的角度看,目前国内的养老市场,参与主体以保险机构、房地产商和医疗健康企业为主。其中,保险机构和房地产商入局很早,通过庞大的资本运作,在行业内处于领先的水平。而随着养老市场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批专门提供服务的运营商,但受制于资金回笼慢、盈利难等问题,许多机构陷入经营危机。
养老服务需求大,但硬件设施不足
虽然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业还在一个赔钱阶段,但它依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潜力行业。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7%。也就是说,大约6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人。
人口结构的转变,让养老服务业成为了“朝阳行业”。2020年,我国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7.7万亿元。
其中包括老年疗养、老年服务、老年地产、老年文化、老年出行、老年餐饮、老年保健品等。而养老服务业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讲述的部分。
需求有了,市场也有了,但现有的养老服务产业建设还并不完善。就拿养老服务最基础的硬件设施——床位来说,在先进国家,每千名老人所拥有的床位在50张—70张之间。但截至2019年年末,咱们国家每千名老人只有31张床位,换算下来,32名老人只能分到一张床位。
目前养老床位缺口大约在178万到300万之间,专业护理人员缺口也达到了300万。没床也没人,就像吃蛋糕没有盘子和叉子,只能看着蛋糕干瞪眼。
日本养老产业如何盈利?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养老机构只有达到八成的入住率,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而我国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大概只有30%—40%。
有一组数据也值得我们关注,北京大学人口学家乔晓春在2019年调研统计中发现:北京市养老机构盈利状况十分严峻,只有4%的养老机构实现盈余,超六成的养老机构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收回成本。
而日本养老行业却实现超七成养老机构盈利,是怎样做到的?
先来说下日本养老产业的盈利点:
想要盈利,当然需要有老人进养老院消费。能让老人决定来养老院无非是两个方面:钱和服务。
在日本,保证老年人住得起养老院的,是日本推出的介护保险。介护保险相当于日本老年人的养老金。一般来说,日本的老年人在入住养老机构时,只需自付25%的费用,其它费用都由介护保险来支付。
另一个吸引老人入住的点是,日本养老服务业的精细化管理,也就是服务。日本养老机构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平均满员人数在40—60人之间,可以实现每1名老年人至少有2—3个护理员看顾,且保证老人时时有人照顾。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养老服务业产业生态圈的构建。
日本养老服务业的盈利,并不是单一的盈利模式。以日医集团为例,它采用以小辅大的模式,以长期护理领域为主要业务,逐步涉足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多个辅助业态。2020年三季度营业额达到1143亿日元,其中医疗业务占了2020年日医学馆总业务的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