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是新时期我们必须正视的挑战。公共服务视角之下的现代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现实路径。我们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坚持积极应对、共建共享、量力适度、创新开放的基本原则,打造现代养老公共服务新引擎,发挥资源共享在现代养老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以“老有所养”为重点打造养老公共服务新引擎,发展现代养老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这种模式的供给主体以政府为主,同时社区、非营利组织、公民个人也积极参与。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逐渐明晰,养老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形成。但也应看到,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未富先老”的现实状况、代际关系的衍变、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及人口结构加速老化的发展态势,这些因素对建立现代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推进养老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现代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框架体系,明确工作机制和部门责任分工。同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安排目标任务,形成民政、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主动作为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进一步发挥政策综合激励效益,做好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各类养老服务主体进入养老领域的“门槛”标准,规范各类主体从事养老服务的行为准则,完善监管措施,为“老有所养”奠定良好制度基础,搭建好法律咨询和援助通道,为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政策和法律等方面保障。
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的高素质服务人才队伍,是做好养老公共服务的关键。要坚持以老年人实际生活需求为导向,在质量上和数量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积极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院校合作,建立相应的老年学专业课程,提升服务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为其提供更多实践岗位,让他们将所学理论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开展多点执业和轮岗服务,帮助培养基层养老护理员和实用人才。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将工作成果和业绩量化,作为工作总结的参考标准。大力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志愿服务,发扬互助传统,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需要帮助的高龄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大力弘扬全社会尊老、敬老、助老的优秀传统,加强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激励,给予从业人员和志愿者更多的制度保护和人文关怀。
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丰富养老服务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内容涵盖生活护理、家庭赡养、医疗保健、精神舒适、安全保障、文化体育等多方面。各级养老机构需要持续提高服务水平,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为此,就需要不断完善服务的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力量运营、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养老综合服务能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龙头社会组织或机构、企业,形成养老服务发展的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经验。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在城市社区普遍建立日间照料中心,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医疗康复等社区养老服务,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支持养老机构转型升级,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进而提高现代养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推动智慧化养老发展,加大养老服务科技支撑力度。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水平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应用到养老服务领域中,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更好满足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医疗、心理等方面需求,提高养老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益。为此,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服务流程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区域之间智慧养老技术、信息、平台的整合与共享。同时,在升级产品和服务、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实体服务融合、培育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发力,将其融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中,建立健全服务信息系统,掌握区域内老年人口、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和分布等基础数据,有效对接老年人需求和服务供给,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实现由“养老”向“享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