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3.5%。民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预计将突破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保险再度被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也为保险业圈定了未来发展目标。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百万亿元级规模的健康养老市场,商业保险该如何持续深入布局,推动养老保障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近日在对国内主要保险公司进行采访和调查中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紧抓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的历史性机遇,加速进军养老产业。
险企多模式布局养老产业
整体来看,保险公司涉足养老服务领域时,一方面,通过积极布局机构养老,与养老地产相结合,满足高端人群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为契机,初步构建起面向普惠人群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让商业保险公司从单纯的以承保理赔服务为主,发展成为医养结合的综合服务提供商。这其中,险企或通过重资产投入自建、或以轻资产与第三方合作、或通过第三方现有的养老社区带动保费增长等模式布局养老产业。
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近10年来,国内保险机构多采用“保险+养老社区”形式,以轻、重资产等不同模式布局养老产业。
一方面,建设运营养老社区,吸引老年客户入住,获取运营收益;另一方面,以“养老保险支付+实体养老服务”的概念主攻高净值客户人群,销售对接养老社区的大额寿险保单,极大地拉动了寿险保费的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0余家保险机构投资47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上海、海南、江苏、广东、安徽等东部沿海以及中部的20个省市区,床位数达到8.4万个。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达到2347.82亿元。
从整体来看,目前保险公司布局策略各有不同。中国人寿、泰康集团、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等险企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自建了养老社区。有的起步早、行动早,有的结合公司自身情况以及政策变化循序渐进。
自2012年泰康保险集团大举建设养老社区以来,这种集开发、投资、运营于一体,以重资产布局的投资模式为险企进军养老产业提供了借鉴思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保险公司的综合优势。截至目前,泰康之家已布局22个重点城市,地上总建筑面积331万平方米,可容纳约5.5万名老人,7个社区投入运营,服务4000余位居民长辈,成为全国最大的养老与康复品牌。
中国人寿同样以重资产推进“三点一线、四季常青”战略布局,打造“国寿嘉园”高端复合型养老社区产品,建立起从“医、食、住、行”专业养老护理,到“文、娱、思、享、健”等精神护理九大维度养老服务。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在天津、苏州、三亚等重点区域6个社区养老项目的布局。除了高端养老产品,中国人寿还与深圳市政府合作打造“普惠型高品质社区养老模式”。截至目前,已先后落成4个社区养老项目。今年4月在深圳开业的国寿·悠享家健康护老中心,集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居家支援、长者饭堂五大功能于一体,设有140张精品养老床位,可以有效满足周边老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太保通过全龄覆盖、轻重结合、南北呼应策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客户在康养、乐养、颐养方面的健康需求,进行特质化定位。截至目前,已落地8个项目,规模居于上市险企第一。其养老社区包括度假型乐养社区、城郊型颐养社区、城市型康养社区,满足不同年龄及身体状态老人多元需求。同时,与法国欧葆庭康养机构、重点医护院校合作,强化运营经验及人才储备。
新华保险创立了“新华家园”养老社区品牌,设计“乐享”“尊享”“颐享”三大产品线,满足老年人活力养生、持续照料、康复护理等不同养老需求,产品形态丰富,服务周期完善。其中,乐享社区主要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良好,适合旅居度假、休闲康养的大型社区;尊享社区主要为周边医疗资源配套丰富、交通便捷的城区型医养照护社区;颐享社区地处大城市周边,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能够实现从活力养老到生活照护,再到医养护理的持续照料型社区。截至目前,新华家园海南博鳌乐享社区、北京莲花池尊享社区已投入运营,北京延庆颐享社区即将于2021年年底正式开业运营。
中国平安早在2012年启动的桐乡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是一个集生活、疗养、田园、休闲为一体的全龄化、全配套的养生养老社区。中国平安在近日发布的“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则是从高端综合康养社区切入,其“颐年城”康养产品系列建设,将优先聚焦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的核心区,通过“金融+医疗+康养”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建设市中心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打造有品质的康养服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上述这些养老社区项目绝大多数属于高端产品线,通过与特定保险产品结合,使消费者获得入住资格,但入住“门槛”基本上都在百万元以上。之所以瞄准高端养老社区,“一方面,公司希望借助高端养老社区提供全方位的人身险服务;另一方面,这也是各家险企瞄准高净值客户的一个重要战略。”分析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养老社区作为长期投资有利于和寿险长期负债久期匹配,同时在保险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养老社区还可以提高获客能力,为客户提供附加服务,也有利于发挥保险的协同效应。
如何解决“无效供给”痛点
2020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提出要适应群众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优化供给,提供丰富优质的人身保险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保险公司目前在售产品达5000多个,涵盖疾病预防、医疗服务、生育保障、医药供给、失能护理、健康管理等各个领域,已经从简单的费用报销和经济补偿,向病前、病中、病后的综合性健康管理保障发展。
但据记者观察,放眼整个养老产业大环境,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供需两端。一方面是超高端人群对养老社区氛围、定制化服务及国际配套日渐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端养老社区的匮乏及一批品质欠佳、运营薄弱的“无效供给”。
从以轻、重资产投资养老产业的“1.0”产品,到提供综合型、通用性的康养服务“2.0”产品,保险机构如何在前两代产品基础上创新出可定制的“3.0”产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不仅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当前养老市场存在的供给失衡、标准模糊、盈利模式待解和理念滞后等行业痛点,也能在未来新一轮的竞争中体现险企个性化和综合性的服务能力。
经历多年探索和实践后,多家保险公司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
多位险企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养老这样的民生大事,保险公司不能跑马圈地、追求短期利益,而要做到重服务、重长远、特色化经营,为不同消费人群在长寿时代提供适合的商业养老产品和服务,支持扩大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供给、拓宽服务领域、提升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
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对记者表示,保险机构要增加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供给,开发更多的养老保险综合配置方案,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在服务养老过程中,除了资金需求之外,老人还有可能发生慢病、失能和重疾等情况,因此,除了养老保险产品之外还需要同步配置重大疾病险、失能保险等。
“当下的养老产业,主要是以地产型、医养型、保险型为主,全覆盖仍然缺位,差异化养老产品严重不足。”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教授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供给端,不同消费群体要有相对应的消费频道。未来十年养老产业的格局,要以“年龄段”和“活力度”作为养老产品的定位准则。现阶段供给端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养老主流市场中缺乏“60+”的活力老人产品;二是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应实现互补性,如旅居养老产品等;三是普惠型的养老金融规章政策仍然较为模糊。
在需求端,聂梅生预计,未来十年养老产业新格局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年龄段在60至80岁的活力老人消费能力最强,黄金20年已经到来;二是活力社区成为主流(即发达国家的“55+社区”,介于商品住宅和CCRC之间产品,收益率高、针对性强);三是“知性养老、文化养老、旅居养老”将获得普遍认知,成为新的养老观、消费观,“退而不闲”“退而不休”将变成活力老人新常态。针对这一群体,需要提供连续20年的不间断服务,从而拉动20年的持续消费。
“积极养老”为“夕阳红”添彩
按“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政府将通过扶持互联网+养老、物业+养老、医疗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发展,到2025年,将实现所有城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形成社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积极老龄化,不仅是坦然面对人生的态度,更是实现幸福养老目标的关键。而幸福养老的关键是健康,如何保证老年人过上幸福生活,为老年人的“夕阳红”添彩?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多数养老社区仍保持着相对传统的运营模式,大数据智能管理薄弱、环境居室设计简单、安全保障落后、管理僵硬机械等问题均有待解决。
与其他行业相异,健康养老是一个除了硬件配套之外更需注入情感温度的行业。而在现实情况下,养老机构对于健康理念的引导、人文关怀的投入依然处于低位。
横向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康养行业起步较晚,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业,均停留在“被动式养老”阶段,对“主动养老”“前置养老”的概念重视程度欠缺,不利于老年人拥有掌控身体和健康的自主权。
有机构预测,到2060年,我国大概只有100万老年人护工,只占劳动力人口的0.13%。这意味着,8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与护理人员数量的比例将达到1∶230。可见,专业护理人才短缺是今后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所谓积极的养老社区,就是把进入养老社区平均入住的年龄段从85岁前移到55岁,将养老照护模式从CCRC模式,转向积极老龄化、积极养老社区的模式,这可能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强调积极养老社区的前提条件,不仅仅是生存,而要安排运动、社会活动、学习,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励建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别是在照护服务上,目前我国的护士及护工等专业照护人员短缺,各类护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敬业程度和工作方式参差不齐;另外,各类养老社区所提供的社交活动体验感、质量水平都有待提高,对老年人精神世界和人生价值的关怀处于半空白状态。“养老的服务质量是最为重要的着力点,未来要用服务来打造品牌、打造特色、提高附加值,但目前国内的养老服务质量还跟不上。”励建安说。
在励建安看来,科技赋能智慧养老也是未来一大方向。他表示,21世纪是智慧医疗、智慧康复、智慧养老的时代,可以通过可穿戴装备、机器人进行7×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老年人身体健康问题。“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运动也是医药,不要只是等待有了疾病之后才去治疗,观念要改变,要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况,从而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励建安说。
在积极应对老龄化方面,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同样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励建安表示,护士、治疗师、照护师、营养师这四个职业,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基本人群,但是否有可能创造一个将这四种职能全部掌握的职业,给老年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是康养行业今后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希望国内的险企在此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在健康领域建立健全人才体系,建立自身特色,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美国、日本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