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拨动国人心弦。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年社会正在到来,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进行适老化改造,则是每一座城市需要应对的课题,更是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应对老年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报近日关于适老公园的报道,引发读者持续热议。
除了家庭的适老化改造,老人经常前往的医院、公园、餐饮、超市等公共场所,都应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从老年人行动上的方便和心理上的需求两方面入手,能够处处体现对老人身心特点的细腻关照和人文关怀。
保障老人的身体安全,是公共环境适老化改造的重中之重。要让老年人有安全感,就要充分考虑到各类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人上了年纪,腿脚多不灵便,视力听力也都受限,摔、滑、绊、掉等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因此,无障碍设计极其必要。公园里的坡道、公厕里的安全扶手、商场里的休息点、银行医院里的助老通道等,应该设计得恰如其分。各种安全隐患,也应该尽早发现并排除。本报的报道中提到,有的公园不让老人电动轮椅进入,这应该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但考虑到使用电动轮椅的老人越来越多,公园是不是应该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一禁了之?
让老人在公共环境中自如从容,和安全上的考量同等重要。老人不仅需要安全的环境,也需要被尊重、被理解。因此,在保障老人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不能让老人有被束缚的感觉。有些公园,为老人们设计了步道,还贴心地在地面标出长度,方便老人锻炼身体,让他们对于自己的锻炼程度心中有数。有些社区,不仅给老人提供可供休息的座椅,还预留轮椅空间。如今的公厕,也越来越人性化,但考虑到老人们行动不便,多半会有人陪同,多建一些“第三卫生间”,则能让老人们在“方便”时更方便。
在安全便利之外,老人们还需要精神滋养,需要心理慰藉。老人的社交生活,应该在适老化改造中得到更多重视。老年活动站点、便利的口袋公园,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应该有更多能遮风挡雨,又舒适安逸的休息区,方便老人们歇脚、晒太阳、和好友相聚。在方寸景观中体现温情,需要设计者的巧思和对老人特点的充分了解。
健康和幸福是衡量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标准。适老化改造,需要全方位的设计,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需要更精准的努力。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应当有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和更迅速、更严谨、更专业、更人性化的行动。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