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常讲“百善孝为先”,虽然社会在时刻变化着,然而至今孝依然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生活价值或德行,仍然被农民所倡导和践行。孝,主要体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上,毕竟“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人,更应该要尽心尽力的孝顺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虽然说孝道人人都知晓,然而近两年,在不少农村地区,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伪孝”风气和“伪孝”怪象,追究其实质实际上就是表面孝顺,有的甚至是不孝顺,比如说下面这3种情况:
比如,有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不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两个电话,有的甚至常年电话也不打,有的注重对父母物质上的给予,但精神上的关怀还很欠缺,这明显就是一种表面孝顺的情况。
比如,有的子女有老不养,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无依无靠,孤独终老,等等。
还有的家庭,子女众多,为了公平起见,奉行“轮流养老”,老人每隔几个月就得搬一次家,折腾一回,长期以往下去,老人身体也吃不消。
上面这3种现象也是农村非常常见的情况,当然这里边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说一些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赡养老人虽然有心但却无力,等等。总而言之,这也是农村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靠农民自己解决,恐怕也不太现实,还是得借助政策的力量,从道德上加以引导,从行为上加以约束,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比如说,最近国家就喊话了农村养老问题。
近期,国家出台了中央1号文件,在乡村治理方面,谈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时,文件特别强调,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大家也能明显感受到,近两年农村风气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比如说有的村子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有的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好的趋势,笔者认为,除了借助农村自治的力量和道德约束作用之外,也可以结合实际出台一些管用的“硬措施”,让“伪孝”“不孝”风气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