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敬老院一开始什么评估制度都没有,一个老人送来了,我们顶多问一句他会不会走路。”在8月20日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上,宁波晓塘乡敬老院院长周月敏谈及该院此前的状况。
在这场关于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线上会议上,多名业界人士呼吁重视这一新职业。“过去集中养老只是把老人管起来而已,养起来而已,这样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高质量晚年生活的需求。”思德库研究院院长田兰宁说。她认为,无论是为老年人精准地提供照护服务,还是提高养老服务产业的效率,都离不开这一新职业及评估制度的建立。
老年人能力“千差万别”
今年7月,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9个新职业,养老护理领域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名列其中。该职业从业者是指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等健康状况测量与评估的人员。
为何国家要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纳入到新职业当中?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5亿,而老年人能力不同,所需要的照护也各有差异。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老人除了年龄、性别构成之外,还有健康、非健康、失能、非失能、生活自理、非自理以及失智等不同。“一句话,老年人能力是千差万别的。”他说。
然而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如何科学评估老年人的能力状况十分困难。周月敏在分享时介绍,她的敬老院在建立评估制度之前,对老人没有像样的评估。“一个老人送来了,我们顶多会问一句他会不会走路?也就是说会走的就是有行动能力的,不会走的就是没有行动能力的,根本没有什么评估的方法。”她说。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这一新职业无疑将弥补这一短板。南都记者注意到,该职业主要工作任务包括采集、记录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等,确定老年人能力等级,出具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报告,并为老年人能力恢复提出建议。
原新指出,在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不同老年人应该获得具有针对性、专业化、差别化、精准化的服务和管理,而这就有赖于具备这种专业能力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新职业反映行业发展需求
实际上,近年来人社部等部门已经发布多个与养老服务行业相关的新职业,例如今年3月公布的16个新职业中,就有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等新职业。
这与养老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南都记者从民政部今年7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23万个,床位429.1万张,收住老年人214.6万人。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入住养老机构已经成为重要的养老方式。
田兰宁在会上指出,过去养老基本都是家庭养老,老人由自己家人来管,而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养老逐渐社会化。“这就需要有一个体系建立起来,有服务供给方、支付方,为了建立这个体系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评估制度。”她说。
她认为,从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过去集中养老只是把老人管起来、养起来而已,这样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高质量晚年生活的需求。“既然它是一个养老服务产业,它就需要有效率,效率需要有完善的评估制度。”她说。
其介绍,社会对老年人能力评估的需求很大,例如老年人在入住养老机构前,需要接受能力评估,然后机构根据评估结果和老人签合同、实施不同等级的服务。
同时,我国对一些经济困难、孤寡、失能、高龄、失独老年人有兜底保障,这部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由政府来满足,政府来支付服务成本,如果有了评估制度,可以更精准地筛查出这部分老年人。
据了解,根据对老年人能力的动态评估,养老机构可以制定更合理的收费标准。周月敏举例,其敬老院在收住了一名失智老年人后,根据初步的评估情况向其子女收费1400元/月,随后敬老院制订了照护计划,半年后老人各方面稳定,新的评估等级也随之降低,收费也减少到900元/月。这种收费透明合理,家属也十分认可。
新职业“三热三冷”难题待破解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队伍需要有来自高校的人才不断补充。不过,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副院长姚永萍表示,养老人才培养面临“三热三冷”的现状,即高校热、领导热、行业热与学生冷、教师冷、教改冷。
她认为,社会需求与高校“老年护理”要培养教育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解决认知的问题,其中教师的潜力和研究精神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同时,院校教育应该探索把现在职业标准融合在课程体系里面,实现课程融通。
田兰宁在工作中还发现,许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参加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培训,在拿到培训证上岗之后,往往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医生出身的人拿到评估师证后,遇到问题时仅仅从医生的角度来考虑,但这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她认为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维度。
同时,她认为这个新职业也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她说,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往往做评估又做照护,“有成功的案例就会有非常高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一个失败的案例或者比较困难的案例,实际对于我们的职业信心有很大的挑战”。
对此,她认为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应该有一个交流网络,实现信息互通与合作,从而帮助这一新职业从业者建立起职业认同感、自豪感,获得精神上的支撑。
南都记者胡明山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