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育儿养老村 健康金品村 学业择业村
婚恋家庭村 公益互助村 真爱终身村
模糊
生命警示
生命红灯警示
生命黄灯提示
生命绿灯启示
康养.保健
长寿秘籍
健康调理
偏方秘籍
健康饮食
未病先防
康养知识

失能老人的沉重衰老

2018/12/9 10:23:40    来源:互联网    作者:第六村康养摘录    点击数:459
分享到: 更多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根据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共同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有4000多万人,预计2030年到2050年会达到9000多万人。据我市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人有92.24万人,其中失能老人8.5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9.2%,成了老年群体中最令人忧心的一部分。失能老人既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考验着养老体系的建设。如何解决好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本地实际,推出“褪色的夕阳红·关注失能老人”特别报道,以期探索失能老人如何“病有所护”。

失能老人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陈嘉 摄

“她走了,我也终于能休息了。”十几天前,一位正经历丧父之痛的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他92岁的老父亲,5年前摔了一跤后,就一直躺在床上,饮食起居都落在了子女的肩上。照顾了5年多,让他精疲力尽,生活几近崩溃。悲痛之余,也有了开头这句话。这不是不孝顺,是目前很多家庭遇到的难题。目前,失能老人面临的最真实的现状是生活质量下降,精神压力过大,生活护理困难,家庭不堪承受,社会支持功能不全。

家有失能老人

每到周五,52岁的陈先生下班后,就赶往桥西区坝岗路的母亲家,这是他“值班”照顾母亲的日子。陈先生有六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最大的哥哥56岁了。

陈先生的母亲今年79岁,前年和去年的两次突发脑梗,使陈先生的母亲成为了失能老人,生活无法自理,几个子女就轮流看护,一人一天排班。“老人自得病卧床后,情绪一直不好。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商量后决定,轮流照顾母亲。”

每天早晨六点左右,陈先生的母亲就要起床,换尿不湿、洗潄、按摩、吃早饭、喂药。老人有些糊涂了,总是不配合吃饭,好不容易喂了一口饭,往往是吃一半漏一半。这些程序完成后,就到了上午10点。陈先生的母亲便要卧床休息了,利用这个空档,陈先生洗衣服、收拾家、洗水果、准备中午的饭食。下午3点左右,陈先生把母亲移到轮椅上,推到阳台上晒太阳,同时进行四肢和肩颈按摩。

“母亲患病两年,我前不久才学会一个人将母亲移位,按摩也是今年3月份专门向护理人员学习的。”陈先生说,为了尽可能提高母亲的生活质量,全家人费尽心力。然而,儿女们也都是年过五旬的人了,白天还好,晚上为了照顾母亲,隔一两个小时就要起来一次,有时候母亲睡不着还得陪着聊天,根本休息不好。

比起黄淑红,陈先生的母亲还算是幸运的。黄淑红的父亲和母亲都失去了自理能力,而黄淑红的身体也不好,照顾父母的重担,就落在了黄淑红身上。“基本没有自己的生活。出去买菜,20分钟必须要回来,生怕老人出意外。”黄淑红说,“今年大年三十找侄子来帮忙,一年就休息了这么一天。”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黄淑红干脆辞了职,依靠父亲的退休金,专心在家照顾父母。

居家护理之困

10月18日,桥东区胜利北路某小区,把病弱的老父亲扶坐在椅子上,再用绳子扎紧,一人一边奋力抬起,从三楼几步一歇地到达楼下时,郑旭东和姐姐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由于疼痛和颠簸,椅子上的老人痛苦地呻吟着。

“我爸从今年4月发病到现在,不要说24小时需要有人护理,光去医院住院就达4次,出院后还不时要上医院复查,老人本身是脑梗患者,又做了肺癌手术,不能背又没有电梯,每次都得这样抬上抬下,真的太累了。”郑旭东甩甩酸痛的胳膊无奈地说。

83岁的老父亲失能仅6个月,就使小郑一家陷入失衡、无助之中。在小郑看来,这并不是最困难的,更最重要的是父亲需要进行专业护理,帮助父亲做功能性的康复训练,使其终有一天还能站起来,提高生活质量。

“老妈加油,用右手扶着左手在按摩器上搓手……太棒了,再来一次!”在西苑中路一小区里,白菲像鼓励孩子一样,鼓励66岁的母亲动动手指,进行手指功能恢复训练。

白菲的母亲因车祸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都要别人伺候。“医生说,失能老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危险。为了护理好母亲,我多方查找资料,边学边做。”白菲说,丈夫在外打工,女儿上大学,照料老人只能由她一人扛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体力煎熬,让49岁的白菲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就怕我也倒下,谁来照顾老人?”

从事7年养老机构管理工作的老中医王振富告诉记者:“护理居家失能老人,家人必须是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并且能够抽出护理时间的。”但是,绝大多数失能老人的亲属不仅缺乏护理常识,也无法长期透支精力,财力也是很大负担。

生活索然无味

“每天像窝在笼子里的鸟一样。”杨女士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变形,无法行走,鲜少出门。每天早晨,儿媳刘女士给杨女士洗潄、喂饭、吃药、更换衣物和尿不湿后,便与丈夫出门上班了。杨女士便躺在床上,眼巴巴地望着窗外,一直盼着儿子儿媳回来。

今年64岁的杨女士家住桥西区古宏大街某小区,她只有独生儿子,育有孙子和孙女,可谓“幸福美满”。不过,3年前老伴儿去世,紧接着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愈发严重,让她一点点地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为了方便照顾杨女士,儿子儿媳带着两个孩子搬来与她一起生活。“孩子们倒是很孝顺,只是他们正是忙事业的年龄,被我拖累了。”杨女士说,因为常年卧床,肺部经常会出现问题,动不动就要住院治疗,儿子儿媳只得轮流请假照顾她,让她觉得自己活得很多余。除此以外,在孩子们不在家的时候,她还是感觉很孤独,“待不住也要待,动不了就自己和自己说话,人真是老不得,病不得。”

连续3年患了3次脑梗后,贾先生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不但不能正常行走,脑子也是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以前,老伴儿喜欢和邻居下象棋、玩扑克牌,现在这些娱乐活动都没有了。在家的时候,他会跟着我,我到哪他到哪,只要我不在家一会儿,就烦躁得摔东西。”吕女士虽然瘦小但身体健康,说起话来快言快语。“老伴有脑梗,还有心脏病,生活中能做到半自理,有时还能帮我摘菜,但也是不能离开人了。”为了照顾贾先生,贾先生的老伴吕女士很少出去,偶尔出去也只是去买点菜。

有一次,吕女士买菜回来,看到窗台上有一只虫子,贾先生盯着它足足有十几分钟。“一天里有很多时刻,我常常去注意那些所有人都会忽略的爬动的虫子。也许只有像我这样动不了的人才会如此在意、羡慕能自由活动的生命。”贾先生说,他何尝不想好好地活着,不依赖他人,有自己的爱好,能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的滋润,可是现在只能这样索然无味地活着。

失衡的家庭养老

采访中,很多老人面对养老的第一选择是在家中,这不仅仅是传统观念,还是情感需求。然而,随着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父母进入老年期的越来越多,仅靠子女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已越来越难。

在一些家庭,照顾失能老人的重担往往落在老伴儿身上。老人李女士前些年检查出肠癌,后来卧床。李女士只有一个养女,女婿已过世,女儿得边打工边照顾外孙,无法长时间照看卧床的李女士,只得由70多岁的老父亲张先生照顾。张先生说,自己这么大年纪,还有高血压、糖尿病,自己照顾老伴也是力不从心。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看着老人沉重的脚步,老人的女儿也是满脸的无奈。

在亲人无法照顾失能老人的时候,老人们更多的希望政府和社会能提供上门的养老服务,帮着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然而目前,只有桥东区为特困人员中的失能老人提供了例如助浴、理发、清洁、代购等服务,但都无法提供日常护理和长期有效的上门服务。从事多年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介绍,要实质性地为居家失能老人提供护理、医疗、情感慰藉等服务,目前来说不太现实,失能老人只能靠子女和老伴儿照顾。